培育高素質農民 打造鄉村振興“生力軍”
近年來,我市深耕高素質農民培育,加快推進高素質農民產業類型、村組全覆蓋,截至6月中旬,我市農業從業人員共76.8萬人,高素質農民占比78%,全市每年開展專業技能型、技術服務型、生產經營型等高素質農民培育1.6萬人以上,其中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0.6萬人。
精準培育,鄉村振興有活力。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高素質農民培育需求多樣化情況,我市推行“政府主導、部門主管、主體實施、多方協同”運行機制,在履行好培育“主渠道”“主陣地”職能的同時,進一步挖掘、統籌農民教育培訓資源,組建“集團軍”協同作戰,形成以市農廣校為紐帶、7個縣區農廣分校為骨干、多個實施單位為聯盟的“1+7+N”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運行支撐體系,分層次、分類別、多元化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高素質鄉村人才在鄉村振興中有著顯著的示范引領作用。為此,我市不斷創新方式,圍繞全市5大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建立田間學校,開展農民職業技能、農業創業培訓。近年來,累計有13.9萬人參加農民職業技能、農業創業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率達78.8%。全市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育省級示范田間學校22所、市級示范田間學校27所、縣級示范田間學校67所。對參加培訓的職業農民開展農業職業技能鑒定、評價,已評定鄉村振興技藝師380人、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32人。面對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學歷提升要求,我市在規;_展“半農半讀”中職教育的基礎上,聯合泰州農牧學院、江蘇農林學院免費開展農業高專教育,近三年460人接受高職教育,并試點開展本科農業職業教育工作。
平臺聚力,抱團發展促增收。從2022年起,淮安市農民教育培訓系統創新打造服務平臺——職業農民協會,開展“培訓你一輪,服務你全鏈”的培育服務模式。在漣水縣、淮陰區、盱眙縣等地先后成立由農技推廣專家、涉農企業負責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組成的地方職業農民協會,開展種苗農資采購服務、農技農機全程服務、農業金融保險服務、農產品加工銷售服務、農業發展咨詢服務等,為職業農民創業提供全程化、保姆式服務。據不完全統計,全市職業農民協會通過農藥、化肥減量使用和農資集中采購,每畝降低生產成本120多元;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稻麥每畝增產60多公斤,每畝增收130多元,提高種植效益,提升生態效益。
能人示范,“頭雁”引領“群雁”隨。近年來,我市通過開展鄉村致富帶頭人培育,致富能人不斷涌現,他們扎根鄉土,投身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匯聚新動能。為了充分發揮“頭雁”的傳幫帶作用,我市將他們納入農民培訓講師團以及鄉土人才骨干隊伍,建立有代表性的田間學校,開展培訓專題講授、經驗分享、基地講解、師帶徒實踐、入戶跟蹤指導等,充分發揮能人作用。2021—2025年,我市計劃每年培育高素質農民1.6萬人,在提升“老農”素質的基礎上,重點培育一批“新農人”,引進、貯備一批“智農人”,面向涉農院校涉農專業學生開展創業創新培育,吸引他們回鄉下鄉創業就業;面向農村及從業人員開展“半農半讀”中高職教育、鄉村振興技藝師技術評價、創業帶頭人培育、田間學校創建等。力爭到2025年,全市平均每村培育一名中高職學員、一名鄉村振興技藝師,每個涉農鎮街培育一名市縣級創業示范帶頭人和一個省市級示范田間學校。截至目前,從我市培育的高素質農民中,走出全國人大代表1名、全國勞動模范4名、全國三八紅旗手1名、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名、省三八紅旗手1名、市級勞動模范6名。
淮安市人民政府 我市培育高素質農民 打造鄉村振興“生力軍”http://www.huaian.gov.cn/col/16657_173466/art/16855488/1687679901645cj437Igo.html